最近一段时间,“幸运蜗牛”这个词成为了很多网友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。有网友在微博上讲述了自己的经历。在旅行中不小心吃了白福寿螺后,寄生虫侵入了大脑。6个月的治疗期间,他们进行了6次腰椎穿刺,挂了近300个瓶子,吃了十几顿饭。给了他一盒杀虫剂,由于药物和激素的作用,他的身体变形了,被迫进行了药物流产……
这段可怕的经历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恐慌。不少网友看完帖子后纷纷贴图提问:“我吃的难道是蜗牛吗?”“我家附近的饭馆不是也卖田螺吗?”“中华田螺和普通田螺有什么区别?”“哎呀,我吃过这种蜗牛,你要不要快点把虫子杀掉?”就连网红小吃螺蛳粉也遭遇了灾难,“螺蛳粉里的这只小螺蛳有问题吗?我再也不敢吃螺蛳粉了!”
对此,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、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专家钟凯博士指出,淡水水产品携带寄生虫的情况并不少见,福寿螺携带寄生虫是正常现象,但引起寄生虫病的关键不是福寿螺,而是加工方法,主要是生食或半生食。
福寿螺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在餐桌上的?以北京为例。作为京城美食流行的风向标,2000年前后簋街流行了三样东西,那就是辣蟹、小龙虾、福寿螺。很快整个首都都开始吃它们了。
2006年,北京爆发了福寿螺事件。《蜀汉奇缘》中数十人因食用福寿螺而感染广州管圆线虫。严重时,他们的大脑会受损。由于症状通常发生在餐后1至2个月,不少消费者丢失了发票、收据等凭证,最终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赔偿。
“在自然界中,青蛙、蜗牛、鱼、虾是常见的寄生虫中间宿主。比如,蜗牛就是血吸虫病的宿主,因此,蜗牛携带寄生虫卵是正常的。”钟凯说道:“不过,寄生虫的生命力很有限,它怕冷,更怕热,只要足够热,就没有杀不死的寄生虫,包括虫卵。”
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“食品安全五点”中,强调食物必须彻底煮熟,即食物的核心温度必须达到70度。在这个温度下,蛋白质会变性并凝固,寄生虫就会自然死亡。
不过,与其他鱼虾类水产品不同,福寿螺的特殊结构可能使其更加危险。
“福寿螺的壳又硬又厚,福寿螺的嘴里有一层坚硬的角质覆盖物,所以汤汁很难进入福寿螺肉里。福寿螺内部的螺旋结构就像迷宫一样,“螺蛳不利于热量的传导,个头也比较大,也不容易烧穿,所以螺蛳不是不能吃,而是需要煮一段时间。”钟凯说道。
他指出,福寿螺的肉质比较老。如果煮的时间太长,就很难咀嚼。这也导致餐馆倾向于缩短烹饪时间。
“此外,生熟食物分开也很重要,比如共用刀具、菜板、容器,可能会让寄生虫污染冷菜或熟食。”
据钟凯介绍,福寿螺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从南美洲引入中国,最初的目的是用于水产养殖和作为其他水产品的饲料。“但它的繁殖能力太强,又缺乏天敌,导致它越过稻田吃掉稻米的根茎,导致产量降低,对生态也造成很大破坏,已经成为了淘汰的对象。”——彻底的入侵物种。”
2003年,国家环保总局将福寿螺列入第一批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“黑名单”。苹果螺的繁殖能力是惊人的。它们一年可以繁殖两代,一次产下数千枚卵。一只雌性蜗牛一年两代可繁殖32万个后代,危害极大。近年来,湖南、广西、福建等地钉螺灾害频发,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极大困扰。